|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氫能產業布局加快,推動綠氫市場化規模化發展 |
(時間:2023/8/21 8:41:51) |
8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與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舉行了會談,中國石化、中國大唐、國家能源集團、鞍鋼等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與會。雙方就加強企業間務實交流合作,擴大能源技術創新、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合作等進行了深入交流。預計,下一步,相關央企將與蒂森克虜伯集團在可再生能源開發、綠氫生產等領域展開具體合作。
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加快氫能政策布局、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美國發布首個《美國國家清潔氫能戰略及路線圖》,大力發展氫能、建立清潔能源體系;歐盟規定到2030年可再生氫在工業氫需求中所占比例要達到42%,進一步激發綠氫需求。同時,近期,我國也出臺首個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助力氫能規模化市場化發展。
氫能:國家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兩年,隨著全球傳統能源市場的動蕩加劇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普及,世界主要國家能源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其中,氫能作為一種生產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和構建清潔能源體系的重要載體之一。
氫能清潔高效的特點顯著,被視為未來能源。但長期以來,氫能技術突破較難、生產成本高、運輸困難、安全性較低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氫能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逐步緩解制氫成本高、運輸、安全等問題,氫能發展步伐逐步加快。
2019年,我國將發展氫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納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迎來了重要節點。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國家更加重視氫能在構建清潔能源體系、助力各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重點提出,要開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加快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探索在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規模化應用。2020年9月,財政部等五部委正式發布《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首次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對氫能的發展應用給與資金補貼和政策支持。2022年3月,國家能源局等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專項產業政策,明確了氫能在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戰略定位、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從氫能創新體系、基礎設施、多元應用、政策保障、組織實施等幾個方面構建了我國氫能戰略發展的藍圖。
此次《規劃》是國家首次將氫能產業列入國家中長期能源發展規劃并出臺單獨文件,將氫能定位為國家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將氫能作為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為我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路線描繪了藍圖。
綠氫項目投資加快,市場化發展條件逐步成熟
制氫來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氣制氫、電解水制氫、其他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方式,根據制氫工藝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同,可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路徑。綠氫由電解水制氫或生物質等其他環保方式制氫。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制氫國家,但受制于自身能源結構,我國氫能中有約62%的制氫量來自于煤或焦炭生產,約19%來自工業副產氫,18.1%來自天然氣制氫,電解水制氫占比不足1%。
風光制氫密集開建,2023 年成綠氫爆發元年。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和發電量的快速增長,綠電制氫逐步成為新能源資源豐富地區的重要選擇,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加快落地。據能景研究統計,目前,我國僅央企規劃的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就有近300項,已披露的建設項目規劃投資超過4000億元,總規模超50GW。今年一季度,國內有13個綠氫項目簽約或進入開工環節,涉及綠氫產能超15萬噸/年,電解槽容量達835MW,已超2022 年全年。央企加快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氫業務,為規模化生產清潔低碳氫能奠定了良好產業基礎。
在資金和項目推動下,我國綠氫生產成本高、儲運難等問題均得到較大緩解。國內首次規模化利用光伏發電直接制氫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在考慮碳價因素后,項目制氫成本為14.02元/kg,這與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相比,已逐步具備優勢。根據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按照氫氣售價18.14元/kg(不含增值稅)計算,項目的 IRR可以達到6%,年凈利潤1.00億元。
此外,今4月,中國石化宣布“西氫東送”輸氫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納入《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管道全長400多公里,是我國首條跨省份、大規模、長距離的純氫輸送管道。不久前,中國化學創新采用特殊有機液體對氫氣進行儲存,形成“氫油”,實現運氫像運水一樣便捷,儲氫像儲水一樣安全,可作為普通貨物進行長途運輸。綠氫市場化發展規模化應用條件逐步具備。
氫能需求空間巨大,綠氫市場潛力將快速釋放
氫能源作為一種新型能源,可廣泛應用于能源、交通運輸、工業、建筑等領域,并能夠幫助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消納,實現電網大規模調峰和跨季節、跨地域儲能,對構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減碳的要求下,各地將積極推動灰氫向綠氫轉變,尤其是西部地區,發展綠氫已成為消納該地區風光不穩定的綠電資源的重要舉措。
同時,氫具備能源和原料的雙重屬性,發展電解水制氫等綠氫可以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平抑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替代化石燃料為化工、工業、交通等領域提供綠色燃料,市場需求空間巨大。當前,我國基本形成氫能源生產、儲存、運輸、加注、利用等環節氫能產業鏈,氫氣年產量已超過3000萬噸。雖然綠氫占比較小,但我國綠氫“制、儲、運、加、用”等產業鏈穩步發展,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數據顯示,我國已有超過100個已建、在建和規劃中的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未來,隨著碳排放要求的提高以及綠氫成本的下降,綠氫需求量將實現大幅增長,綠氫的市場增長潛力將加快釋放。
GGII《中國電解水制氫項目數據庫》預計,2023年中國電解水制氫設備出貨量有望達到2GW,同比2022年增長180%以上。同時,根據市場預計,2025年綠氫需求量超150萬噸,2030年綠氫需求量將超3000萬噸,2022-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達81.0%。到2060年,預計綠氫在我國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可能會超過10%。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未來我國氫能的需求量將大幅度提高,由2020年的3342萬噸增長至2060年的1.3億噸,其中綠氫將占到1億噸。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