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既是國家的要求,也是山東的需要。作為經濟大省,山東耗能總量一度居全國首位。2007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5800萬千瓦,完成發電量2600億千瓦時,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同時,由于山東99%的電源屬于煤電,山東節能減排面臨著巨大壓力。
節能減排的決心首先來自政府。山東省經貿委副主任楊國良在對全省千家重點用能企業負責人的講話中提到,2007年,山東省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為21.33億元。其中,省節能專項資金3億元、污染減排專項資金8.1億元,市縣財政安排節能減排專項資金10.23億元。已經有19個項目列入國家節能技改投資計劃,241個重大節能項目得到省節能專項資金的支持,一批優秀節能科技成果獲得獎勵。
追求資源高效利用
專業從事變頻節能技術開發的山東金洲科瑞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獲得獎勵的企業之一,金洲科瑞的節能產品主要從概念入手,旨在通過改變生產過程使企業達到節能的目的。“與其說我們是在賣變頻產品倒不如說是在賣變頻技術控制方案更為貼切。因為變頻節能技術如果發揮不了理想作用,關鍵就在于過程沒有控制好,也就是對變頻器的使用過于簡單化。”總經理李鋼對中國工業報記者如是說。
用能大戶濟南鋼鐵集團則把目光瞄準循環經濟。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濟鋼對冶金工藝過程的余熱余能實施分布式發電,追求資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轉化和代謝物的高效再生。他們先后投資35億多元,形成專利26項,建設了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燒結機余熱發電、煉鋼蒸汽發電、高溫高壓干熄焦發電等余熱余能發電項目,目前已建成發電機組20套,裝機容量618MW,達到了日發電800千瓦時的能力。濟鋼噸鋼綜合能耗由1998年的920千克標準煤持續降低到2007年的598千克標準煤,累計降低35%,能耗指標居全國領先水平;2007年分布式發電系統發電量達到25億千瓦時,凈上網電量17.8億千瓦時,折合21.8萬噸標準煤,年凈創效益9.9億元。按社會電廠每千瓦時發電耗煤0.33千克、二氧化碳排放0.9千克、二氧化硫排放8.5克測算,每年直接為社會節約煤炭消耗58.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0萬噸、二氧化硫1.51萬噸。
因地制宜開發新能源
根據山東省經貿委公布的數字,2007年山東重點考核的千戶重點用能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生產實現節能835.25萬噸標準煤,超額完成159萬噸標準煤的節能目標任務。在千戶企業填報的49項單位產品能耗指標中,下降的占93.9%。
此外,山東省還根據國家實施十大節能工程的要求,確定了在“十一五”期間重點推廣100項重大節能技術、100項重大節能裝備,建設100項重大節能示范項目,使十大節能工程落實到具體項目上。目前第一批已各選出50項并向社會作了公布。
與此同時,風能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在山東電力行業開始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重視。作為沿海大省,山東風能資源豐富。為促進節能減排,山東省提出,積極調整優化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一五”末,全省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00萬千瓦。山東省氣象局給出的評估報告顯示,山東風能資源總含量為6700萬千瓦,相當于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的3倍多,居全國前三。不包括在建項目,目前山東省并網風機已經超過100臺,總裝機容量近10萬千瓦,進入全國前5名。今年夏天因為電煤告急,曾使山東電力出現了三分之一的缺口,而山東東部沿海地區的風力發電運行良好,使山東嘗到了新能源的甜頭。
山東省政府提出,到“十一五”末,全省節能減排的目標為:實現萬元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0%,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降低18%。到2035年,新能源利用比例在山東整個能源利用體系中將占到50%。
能源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和保證,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山東省既是能源生產大省,又是能源消費大省。要實現節能減排與結構優化的雙贏,必須改變能源消費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狀況。 在多數企業都在制定節能新工藝、開發節能新產品的同時,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項目和產品也正在被淘汰和替代。2007年5月27日,隨著白楊河電廠小機組的關停和爆破拆除,標志著全國火電第一大省的山東電力工業上大壓小、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啟動。
“你升一升,我壓一壓”,山東不甘陷于這種被動局面。他們開始找尋本土既有的、可開發利用的新能源:得天獨厚的風能、潮汐能、太陽能、地熱能以及豐富的秸稈資源。這些資源取之不盡,為山東擺脫對煤電的依賴,打開了一個廣闊的新能源利用的天地。未來的齊魯大地,將在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中,實現綠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