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用智能,讓生活更節能 |
(時間:2016-10-20 8:54:16) |
用智能,讓生活更節能 10月20日,城市生活中,水電等資源能耗總是大問題。如何最大化利用能源、如何處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昨天的江海英才創業周創業大賽中,科研團隊拿出的解決方案讓人耳目一新。 多能互補保持室內舒適度 “多能互補能源系統”是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博士范蕊團隊的參賽項目。“我們在這個樓里,不冷也不熱,你們都知道是通過中央空調來實現的,而我們的系統則是用太陽能、熱泵和谷電相變蓄能鍋爐互為輔助,實現了‘中央空調’的功能。”團隊另一位博士莊智給出了更為通俗的解釋。 范蕊說,他們的系統以太陽能得熱優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電的替代產品;在夜間低谷電力時段,利用谷電直接蓄熱90℃或者利用空氣源熱泵蓄冷7.8℃,滿足非谷段時用戶需求,使用起來費用大幅降低,“以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為例,一般采用燃氣壁掛爐供暖、空調供冷,而采用我們的系統,一年可節約3000元左右,整個投資的回收期只有3年左右。” 此外,“微熱網”智慧能源管理還可以在線監控并記錄太陽能、熱泵、鍋爐、蓄能的能源生產、輸配與使用的全過程,實現能源集中生產、分戶使用、分戶計量等。 據了解,目前該團隊已經在南通申請成立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南通公司主要負責技術集成、研發示范、市場推廣等,產品都將外包生產。”范蕊說。 綠色環保的二次供水系統 城市里高樓越來越多,里面都安裝著二次供水系統,將市政供水加壓后供給住戶使用,“但現在我國二次供水系統沿用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技術,容易造成用水高峰供水不足、水質易污染,節能效果差、穩定性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的蔡飛超團隊設計了新型的二次供水系統。 三大核心技術之一的“虛擬高位水箱”,改變了傳統的二次供水要在樓頂設置大型水箱的現狀,也大量節省了將水從市政管網泵上樓頂時消耗的電能;專家控制系統則配合家庭用水的峰時谷時,智能調配供水,“新系統不但供水效率提升,還可以節約用電60%以上。” 除了節能,由于設備精密程度的提高,新供水系統的水質也更好,“提供直飲水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蔡飛超介紹說,現在很多城市的二次供水系統采購權已經由開發商轉移到當地自來水公司等管理機構,他們更注重系統的安全性、環保性和節能性,這也是百姓更需要的,“而這正是我們最好的機遇。” 據蔡飛超團隊調查評估,目前全國二次供水系統有超過100億的市場,“我們目前已經和西安一家企業合作,做一些新建或是改造項目。”蔡飛超說,想在南通落戶也是看中了這里有完整的相關產業鏈,“政府服務和資本市場也讓我們滿意。” 讓機器人清理地下管網 “杭州市西湖區,需要800名工人為地下管網清淤;我們15臺機器人就可以替代2/3的人員,每年可節省3000萬元。”項目介紹一開始,LYOUN INC智能工程公司總經理裴嘉陽就用數據贏得一陣驚嘆。 國內一些城市,夏天一下大雨就“看海”,地下管網淤積堵塞嚴重是一大原因,“人們的日常生活垃圾、工廠廢物、工地泥漿都會在排水管道中發生淤積,必須及時進行清理、疏通。”裴嘉陽說,目前的實際作業中還是人工比較多,機器設備運用比較困難。 “現在市場上的管道機器人主要用于完成管內缺陷檢測,作業層面上幾乎是空白。”畢業于奧克蘭理工學院的裴嘉陽說,他們的團隊集中了美國哈佛大學、克萊蒙森大學及中科院自動化所等機構的專家,研發的清淤機器人樣機已經開始生產,“后面是行走機構,前方的清淤作業工具包括搖臂絞吸頭、高壓水槍、沖擊鉆和泥漿輸送系統,通過水流進行噴射和抽吸,將污泥污水抽到地面上。” 此次來通參加創業大賽,裴嘉陽團隊首先看中的是南通的區位優勢,“長三角是個大市場,南通離上海很近,交通也很便利,而人工又相對便宜。”如果洽談成功,清淤機器人將從南通的生產線上走向全國。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