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節能是第一綠色低碳能源 |
(時間:2018-12-21 9:09:12) |
能源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1712年托馬斯·紐科門制造第一臺實用型蒸汽機,煤炭開始規模化應用,到1885年煤炭消費超過薪柴成為主導能源,用了173年時間;從1859年美國打出第一口油井,到1965年石油超過煤炭成為主導能源,則用了106年時間。煤炭取代薪柴成為主導能源,是以高密度能源替代低密度能源,能源載體的體積更小、能量更集中。但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卻是一個低密度能源替代高密度能源的過程,因此其難度會更大,需要的顛覆性創新會更多。 具體到中國來說,能源轉型則更為艱巨。首先中國經濟體量大,能源消費強度高,以占全球15%左右的GDP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其次在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對煤炭的依賴仍超過60%,減煤化任務艱巨;再次是能源消費總量仍處于上升過程中,相比發達國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于以上原因,我認為推動能源革命、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核心是要減少能源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不僅僅是第一能源,還是第一優質能源、綠色能源、低碳能源。而節能的途徑,除了調整結構、發展技術、優化管理之外,還要把文化節能放到特別重要的位置。 一是文化節能。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從我國目前發展來看,關于節能方面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制度安排尚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應該在全社會倡導節能文化,全體公民形成強烈的節能意識,才能使節能工作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并取得實效。 二是結構節能。從我國以往的發展歷程看,由于高能耗的第二產業比重居高不下,所以經濟結構是制約我國能效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第三產業的單位GDP能耗只有第二產業的1/6。所以,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徑。 三是技術節能。科技決定能源的未來,科技創造未來的能源。從技術類型來看,我們不但應該發展節能提效技術、能源安全生態開發技術、能源低碳利用技術,還應該注重開發與智慧能源網絡系統相關的技術。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交通和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費將逐漸超過工業部門。因此,應格外注重交通和建筑領域的節能工作,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發方面的投入。 四是管理節能。主要任務是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特別是構建新能源技術發現、甄別、篩選、培育、試點推廣以及應用一條龍的能源轉型新機制。民間有許多好的技術,但苦于得不到國家的認可與支持,應該做好甄別和篩選工作,同時允許失敗、寬容失敗。 五是系統節能。世界正走向萬物互聯互通的時代,固態的煤炭可以轉化為液態的汽油、柴油,風能、太陽能也可以與傳統能源相互融合。當今時代,不同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互聯互通加速。所以,要從系統性的角度看待節能,促進多能互補系統協同,加快能源轉型發展。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