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未來碳排放交易體系愈加完善 |
(時間:2019-9-12 8:50:35) |
近日,生態環境部舉行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此外,未來擬擴大碳市場參與主體范圍。李高表示,“十四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進入平穩有效運行的階段,在“十四五”期間交易范圍、交易品種都將進一步擴大,法律制度體系、數據管理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將進一步完善,總體上將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全國碳交易市場。 應對氣候變化成效顯著 事實上,在我國實施機構改革之后,氣候變化的職能從國家發改委劃入生態環境部,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防治,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與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統籌融合。 記者梳理發現,2019年7月9日,國務院召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會議指出,中國會繼續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確保兌現對國際社會作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峰和強度大幅下降的承諾。 中研普華研究員覃崇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我國人口基數大,在節能減排方面,每個人節能一點點,都將節約可觀的能源。減排也是同樣的道理。” “從工業節能減排方面來看,近年來,我國節能減排取得一定成效,北方的霧霾明顯減輕了不少,這不僅僅是能源上的節約,也是綠色環保的象征,愛護和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覃崇補充道。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節能減排即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項建設成就斐然。”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破壞,以及能源需求規模龐大、能源利用效率較低、人均資源占有量極少的現實。能源儲備日益減少與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僅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會嚴重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因過度的碳排放導致的全球性氣候變暖,甚至還會威脅整個人類的生存。為此,付一夫表示,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這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 李高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經過努力,2018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2018年碳強度跟2017年相比下降了4.0%,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與此同時,從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看,據相關數據統計,2005年是72.4%,2018年是59%,這意味著,在過去十多年當中,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基本上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下降。 對于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覃崇分析指出,近年來,國家鼓勵用清潔能源,而隨著清潔能源技術的不斷成熟,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總量增長,而煤炭的消費伴隨一定程度的污染,在一些城市都有限制。這導致煤炭消費占比下降。 付一夫表示,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隨著能源消費革命不斷深化,以及國內治理大氣環境、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等措施的逐步落實,我國用能方式得到了顯著改善,能源結構也得到了優化,不僅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而且非化石能源對煤炭的替代作用也在持續增強。此外,太陽能、風能等清潔型能源的快速發展,也讓人們對于煤炭的需求趨于下降。 碳排放交易體系逐步完善 據了解,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度依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排放出的大量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增強,并導致全球變暖。這些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臭氧、氧化亞氮、甲烷、氫氟氯碳化物類、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 對于全球升溫的貢獻率而言,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約為25%,因此《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量單位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統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交易市場”。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建立對降低碳排放總量具有重要意義。覃崇分析稱,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建立,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促使企業減少碳排放總量。超出配額的部分需繳納罰金,這會倒逼企業為進行節能減排而改進措施,降低自身企業的排放,培養自我約束的意識。同時,實現全國碳排放量可控。 中國節能協會碳交易產業聯盟理事、融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景良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構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目的在于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等頂層制度的設計、落實,將企業納入碳排放市場機制,以經濟手段實現碳排放量降低的效果。另一方面亦能引導企業自身加快轉型升級,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5月底,全國碳市場試點配額累計成交3.1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額約68億元,開展碳交易試點地區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降。 未來將如何進一步完善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 李景良指出,全國碳市場的構建需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以尊重市場、穩中求進、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從法律規則角度考慮,全國碳市場構建尚存以下待完善之處,首先,待構建、完善碳排放交易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碳市場經濟體系提供法律制度層面的保障。其次,待協調各地交易規則,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統一規范體系,包括交易平臺機制、配額分配規則、價格調節機制、抵消機制以及監督管理規范等內容。 此外,李景良還認為,待建立有效的懲戒機制,完善碳交易監管規則,強化對超標排放、濫用排放權、非法轉賣排放權等行為的查處、處罰,促進企業自覺減少排放。另外,待細化碳金融產品交易過程中對參與主體資質、產品及交易方式的審核、批準程序相關規則,落實碳市場、金融市場交易的綜合風險防范。 覃崇建議,未來,將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更多的行業,也要在碳排放配額標準上進行調整。同時,在全國進行推廣、落實到各個省市。進一步擴大碳市場交易范圍和品種。 對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一步的建設工作,李高指出,將重點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盡早出臺,為碳市場建設奠定法律制度基礎,加快印發《全國碳排放權配合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和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核查管理辦法、交易機構管理辦法等。 李高表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已經有了初步建設方案,下一步要對這個方案進行論證,以推動加快兩個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確定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并組織在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開戶,為碳市場的測試運行和上線交易打下堅實的基礎。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